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年03月24日 21:14:50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345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永登县第二中学  陈世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机会,除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从现有知识中尽可能快地产生出新知识的能力。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本文拟就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如下认识。   

一、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课堂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不应象以往那样陈陈相因、封闭自为。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立体的和开放的,图书馆、互联网、影视作品和报刊杂志等,令人目不暇接。学生自觉  、不自觉地会通过各种非课堂渠道接触和接受历史,这无形中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历史课堂教学也存在与时俱进的问题,注重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交流,建构开放式的历史课堂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开放”是指充作教学资源的信息不仅仅是来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国史中“丝绸之路”一节课,传统教法不外乎按部就班地对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经过的地区及其物产、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作用进行条分缕析,即使借助于地图等直观教具,也难改变其“八股”陈规式的乏味与枯燥,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无从激发。如根据课改新理念,运用参与式教学,效果就会大相径庭。上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整堂课分成三大板块:丝路花雨、丝路沧桑和丝路今朝。每一板块都由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又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老师始终充当引导者、促进者和欣赏者的作用。第一板块采取学生导游的方式,每组分别推举一位“导游”,将全组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西安、敦煌、阳关、楼兰------学生搜集、学生讲解,大家听起来格外有兴趣。第二板块展示沉重的历史,学生通过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介绍丝路的沧桑过去。通过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第三板块联系现实,由老师提出有关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问题,让各组展开讨论,老师适时点拨,讨论涉及到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等问题,从而加深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某种事物规律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有五个特点,即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将输入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成为主体知识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置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当学生得出答案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

人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即在理解某一事物、概念或规律时,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这就决定了质疑方法的多样性,如比较法、假设法、因果法、探源法等,都是质疑活动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学生质疑活动开始大多是简单的由疑而问,不能有意识地运用质疑方法去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质疑活动积极而深入地进行,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设问,帮助他们掌握质疑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学习“德国十一月革命”一节,可运用比较法质疑:俄国和德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俄国的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同德国的社会民主党都反对社会主义,为什么俄国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德国却不能呢?这样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又向他们授之质疑的方法,可收一举两得之效。在高三历史综合复习中,可用因果法引导学生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法、美、德等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异同”,启发学生运用政、史、地的相关知识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从而得出国情不同,各国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发展的速度也存在差异,以提高学生辨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意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偏颇或错误的认识,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应注意要了解各类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教师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和引导解疑才更有针对性,才能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使不同类别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体现,都有所提高。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历史是已成为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但作为叙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教科书,渗透了研究者、编写者的主体意识。由于受到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学术修养、学术氛围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对一些历史现象的阐释上、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仍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或差异。这种由主客观矛盾造成的学习材料的某些不确定性,为学生展开求异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对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对学生提出的未必正确的不同见解更要给予积极鼓励与合理的疏导;对容易引起疑义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思辩论证、析疑解难,得出独立见解。

鼓励学生求异的前提,是要营造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课堂民主气氛,给学生以心灵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如学习“洋务运动”一课后,课堂讨论其历史作用,有同学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一些近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但它是以官办的军事工业为主,是为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服务的。也有同学认为,洋务运动虽没能为国求富,但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同时也兴办了一些民用工业,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进步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也有同学还认为,洋务运动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自由展示其思想的“论坛”。再如,评价华盛顿会议,教材叙述它“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是中国外交失败的典型。但有同学在看了有关资料后认为它“使中国暂时摆脱了日本独霸的局面,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外交的胜利”。老师立即肯定了他不迷信、不盲从的勇气,并和他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的“焚书坑儒”、“大运河的开凿”、“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世界史上的“殖民主义”、“西进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土地政策”等都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见仁见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求异能力。青少年对历史往往有着比教师更为独特的理解,“后生可畏”,如果我们充分地信任他们,给他们提供心灵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心智活动,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创新是创新主体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活动,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前沿性等特点,是创新个体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创新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激励、竞争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教学基本策略设计教学环节和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自学、探究应成为创新教学的基本策略,创设问题情景是创新教学的关键。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应首先发扬创新精神,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良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编辑:陈世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永登二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永登县第二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