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影像 > 由鱼到渔 一堂语文课后的反思

由鱼到渔 一堂语文课后的反思

2009年03月31日 17:32:02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280


由鱼到渔

一堂语文课后的反思

永登县第二中学  陈学兵

前不久,笔者教授完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课《近体诗六首》,课后笔者思之再三,感触颇深。

对本课的学习,笔者共用了四课时。当上完后,本人静坐反思,何不再用一课时让学生对本课的六首诗从整体上加以回顾、品味呢?于是我设置了如下一课。

一、设置问题:

1、到上节课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六首近体诗,如果我们从整体上加以反思,那么,你认为绝句、律诗在章法上有何特点?

2、“诗言志”,就六首诗看,诗人运用诗歌这一艺术样式抒情言志,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六首诗加以概括)

二、讨论安排:

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在重读六首诗的基础上用15分钟进行讨论。要求:1、每组须选一名记录人,记录四人的观点并将观点当堂表达出来。2、发言时前面已提到的内容,不能再重复。

三、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踊跃发言: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绝句、律诗在章法上较为整齐。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字的为七言绝句;律诗每首共八句,每句五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的为七言律诗,且律诗中间两联是对偶句。另外,不管绝句、律诗,他们的偶数句都是押韵的,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

师:回答的很好。

生:我们组认同前一组的观点,但我们总认为这六首诗的偶数句也有不押韵的,如,《石头城》中“回、来”就不押韵,老师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师:问的好,其实《石头城》中偶数句是押韵的,只是古韵发展到今天已有了变化。拿古今汉语声调的平仄来说,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韵,“上、去、入”为仄声韵,现在汉语同样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韵,“上声、去声”为仄声韵。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古汉语的“入”声韵已融入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所以,我们读古诗,本是押“仄”声韵的,按现在看来也就不是“仄”声韵了。

师:好了,我们现在谈谈它们在写作上的特点。

生:在写作上,我们组认为,绝句、律诗一般前面写景(叙事),后面抒情(言志),且做到景事情的统一。如《登高》一诗,就是这样。

生:我们组认为,古人还善于借古抒发心志。

生:我们组认为,用典也是一大特点。

生:我们组认为,古诗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生:我们组认为,古人写诗时还善于选择意象,创设意境,通过意境来表达作者的心志。第一首诗《山居秋冥》就是很好的例子。

(学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说的很好,但我现在问同学们,如果要我们欣赏一首诗,该从那些方面入手呢?

生:应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上面特点入手分析。

师:回答的很对,但我还要指出的是,欣赏古诗出把握以上方面外,还要善于抓住关键字来品味,这些关键字就是诗眼所在。如,《蜀相》中写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表面上看,碧草映阶,黄鹂鸣叫,似乎春意盎然,但如果就“自、空”来看,我们就会品味到,其实作者是在写丞相祠堂的荒凉与冷寂。可见,对古诗的理解应全面。另外,要真正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还应平时多读古诗。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课后笔者自思,总觉十分满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试想,如果笔者不另加这一堂课,也许学生学完后,只是按笔者的要求,记住笔者讲到的相关诗文知识,记住这些古诗,是不会有更深的反思的,但加了这一课时,学生的收获就不同了,学生不仅真正了解了绝句、律诗的特点,还掌握了赏析古诗的方法,真可谓“鱼渔”同得。再说,诗歌的赏析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当前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如果学生掌握了上面的知识和方法,又何愁不能提高其古诗的欣赏能力,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呢?

编辑:陈学兵
上一篇:家长会上教师代表的简短讲话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永登二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永登县第二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