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理 > 甘肃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甘肃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010年09月07日 10:38:38 来源:永登二中 访问量:875
甘肃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010-05-14 阅读: 404 出处: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加强和改进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甘肃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甘肃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核心,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3个必修模块)与选修课程(7个选修模块)组成,是惟一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学科。

(一)课程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学习这些内容除了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终身发展有用之外,也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

1.必修课程

1)地理1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模块的学习要特别考虑三个方面,一要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学科,进而大大删减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因此要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地理基本观念的形成,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二要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本模块选取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理论,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三是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来安排课程内容。本模块内容设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能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地理2

本模块侧重人文地理,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四个主题: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文地理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些主题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他3个学习主题,同时也贯穿在这3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但从教学角度看,四个主题之间并无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作为并列关系处理。

(3)地理3

本模块侧重区域地理,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内容。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了“环境与发展”、“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以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及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武装”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内容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应用价值。部分选修模块的设置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的设置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表

发展

倾向

必修

课程

学分

       

限选

学分

任选

文科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6

旅游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至少32

4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城乡规划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理科

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至少21

2

旅游地理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城乡规划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课程设置说明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地理3” (每个模块各2学分、36学时),是学校必须开设,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模块共6学分,总授课时数不得少于108课时(含考试时间)。在保证总授课时数基础上,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安排,如 “地理1”为地理学科基础必备知识,为确保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课时安排上应适量增加。

“地理1、“地理2、“地理33个必修模块之间是递进关系,按“地理1——地理2——地理3的顺序依次开设。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由限选、任选两部分组成。

限选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选择学习的模块。文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必须要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中,至少选择两个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理科发展倾向的学生,至少选学“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两个模块中的一个模块,既获得了毕业必需的学分,又为继续深造奠定了基础。

任选课程是由各学校设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有志报考普通高校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专业的理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在任选模块中还要至少选修一个模块,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所有报考上述专业的学生,至少修习2个选修模块,获得4学分,才满足继续深造的学分要求。 

鉴于目前我省大多数学校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可暂缓开设。但这一模块是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各市(州)应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引导,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尝试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内容的教学,为尽早开设这一模块积累经验。

地理课程相对来说不像数理化课程那样具有严格的递进性,所有的地理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不需按顺序开设。

3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模块开设可采取:按学段安排课程或按学期安排课程两种开课模式。按学段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少于4课时,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一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按学期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少于2课时,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差异,对模块教学的顺序及其课时安排可作适当调整,并积极开发校本地理课程,最终形成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和周密的授课计划。具体可参考如下方案开设学校地理课程。

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表

 

上学期

下学期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高一学年

 

地理1

地理1

地理2

地理2

高二学年

 

地理3

地理3

限选

限选

 

地理3

地理3

限选

任选

高三学年

 

限选/任选

高三总复习

 

学校自主安排的选修

高三总复习

               

各学校在制定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时,文科发展倾向的学生不得在高中三年期间中断地理课程学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校本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校本地理课程的实施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即每模块36学时,2学分。

    四、课程实施

(一)切实领悟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的培养要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

2课程结构上体现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7个选修模块及校本地理课程,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广大地理教师在上好必修、选修课程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携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3在课程实施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地理学习的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要合理利用地理专用教室和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优化地理教学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5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评价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从而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作用,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二)深入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各市(州)、县(区)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加大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理想课程(课程标准)与文本课程(教材)、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

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

1开展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工作,深入认识课程标准与大纲所引发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2开展课程目标陈述方式的研究,分析课程内容标准中表述行为目标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3研究每条课程“标准”所隐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具体的“内容标准”;

4比较同一条“标准”下,四种版本教材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的相同与差异之处,从相同之处寻求其“标准”的最基本要求,从差异之处把握其最高、最低的限度;

5.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三)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先分析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但也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要充分参考课程标准解读、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要充分体现对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等内容的掌握;“过程与方法”要侧重于地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强化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地理学基本观念的树立,不断强化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学生地理学习结束以后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主体是学生。

结果性目标即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表述时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条目中,运用行为动词“绘制”、“说出”、“阐述”、“分析”提出了在知识技能上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条目中,通过“理解”、“领悟”、“认识”等行为动词提出体验性或表现性学习目标,其表述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人为的降低,更不能片面的拔高。应体现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是原则性的课程标准、多版本的教材,它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选择的难度,需要教师更多的创造性劳动。目前高中地理新课程试用的实验教材共四套,分别是人教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湘教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中图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和鲁教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

每套版本的地理教材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又各有创新和独到之处,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订齐四套教材。地理教师在教学前要在对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各套教材相应章节进行对比研究。教学时以选用的教材为蓝本,大胆吸收其他教材的创意,精心使用选择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案例和活动方式,创造性开展教学,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坚决杜绝拿四套教材做教学内容加法的倾向,以免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各市(州)在巩固省级教材培训的基础上,成立中心备课组等组织,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逐章逐节分析,理清教材在课程标准落实、学习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框架体系结构、呈现方式选择、学科思想体现、教学方法提示等方面的编写思路。学校地理教研组要切实组织集体备课,引导地理教师把握教材重点、挖掘教材难点、感受教材亮点,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好亮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高中地理新课程极其重视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极其重要,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样本取样有无代表性、真实性,体现的规律、原理是否具普遍性、时代性,地理事象与原理、规律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表征性,案例本身是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课本上的案例并非是唯一的,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实本身也并不需要学生原原本本的识记。为此,教师可以比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边乡土典型事例或时事热点事件,选择确定最适合所教学生探究的讲课案例或与案例紧密联系的系列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重组、生成教学内容。

(五)切实转变教师观念与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从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学生学、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关注知识技能到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把关注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依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感知——体验——感悟——内化”的过程开展教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行为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经验的形成与内化。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经历”,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开辟多种途径,尤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也具有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校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施自主学习时教师应做到:(1)创建积极良好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包括学习内容选择权、学习时间支配权;(4)多种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5)学生参与学习结果评价,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2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借助同伴互助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策略。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改变以往“单向、低效”的教学现状,建立“立体化”的学习网络(既有师生间的纵向交互的信息传输,又有生生间的横向信息的交流),共同推进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共同参与;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这种学习模式的基本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因此需要教师角色转变,由“教”变“导”。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学习内容而宜的开展。

3探究学习模式

探究学习是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式学习的一种方法,一般这样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新颖性、不确定性、现实性和情趣性,探究学习以学生对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为前提,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进行探究,对探究的问题要认真选择。

探究学习是“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探究学习必须有明确的任务交待,探究什么、探究目标、怎么探究等等,教师事先要有计划。新教材中,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学生探究活动,有些需要课内外结合来完成,有些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有些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亮点,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的指向意义。

除上述教学模式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自学导思教学模式、图表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实践和实验教学模式等。

(七)优化教学设计,关注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设计是在新教材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改变课程资源观和以往基于教学大纲的备课模式,做好基于课程标准、反映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其实施要点包括:

1解读课程标准的目标陈述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分析教材,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结构、认知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3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确立教学或学习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4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

5确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6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7及时总结与反思教学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方面要关注以下几点:

1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是否表达注意对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展示与剖析;

3是否注意地理研究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渗透;

4是否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积极学习的热情;

5是否注意对学生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的养成;

6是否注意组织、协调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

7是否注意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点拨等等。

(八)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获取、加工、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部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地理信息技术,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九)建立普通高中地理选课指导制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地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择地理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既要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要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地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学习计划,成为学生“选课的咨询人员”,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地理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选课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和特点,并且让学生明白,选课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要,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发展意向等);

2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业成绩、知识结构、成长记录等);

3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包括专业和职业的选择等);

4社会背景(包括招生、就业、人才需求等);

5学校实际(包括学校师资的状态与水平、设备、场地、地域特点等)。

   五、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过程与发展,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促进地理教学顺利实施。

(一)评价原则

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习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要有统一的、阶段性的评价,如某一模块教学结束之后的测试,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日常性的实时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对学生的特殊表现都应当予以充分重视,需要及时做出记载和反馈,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袋》内,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评价主体

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习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中起主体地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家长的评价也是重要的参考,教师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发挥不同评价者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参与评价的主体越多,评价的结果越客观、准确,对学生来说所起的作用越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

1.学校评价

学校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地理新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校进行评价:

1)地理学科课程小组的组建,学校地理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

2)地理课程(包括必修、选修)的开设。

3)地理日常课堂教学中对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体现。

4)地理教学评价的目标、手段、方法、作用等。

5)地理专职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岗前培训。

6)地理学科组开展校本教研的制度、措施、内容、成果等。

7)地理实践活动、与地理有关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成果。

8)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利用。

9)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

10)地理选课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

2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要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反馈,查漏补缺,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要重视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及氛围、教师智慧及调控、学生参与程度、教学效果等基本要素,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双重目标。

(附录1: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试用))

3学生学习评价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地理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地理科学方法掌握与应用质量的评价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等。

需要强调的是,地理学习评价是在知识和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除了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的评价方式外,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活动中的行为,实地观测考察、调查研究、实践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以及通过设计方案、调查报告、考察成果、轶事记录、地理作品、小论文展示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价结果采用评语、等级、分数等多种表述形式。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过程性评价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很多, 一般有地理课堂表现评价、单元检测评价、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档案等。

①地理课堂表现评价

地理课堂表现评价是地理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习惯、学习成果等方面对学生地理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控自己的教学状态,改进自己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附录2:学生地理课堂表现评价表(试用)

②单元检测评价

单元检测是地理教师组织的在一章或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进行的学习检测,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普遍地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单元检测要紧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重点突出,全面考查。在检测后教师要对试卷及时批阅和点评,使学生尽快了解得失的原因,对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实行针对性的补偿矫正,弥补学生知识中的缺陷。

③地理实践活动评价

对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主要内容之一。

见附录3学生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表(试用)   

④学生地理学习档案

学生地理学习档案是地理教师有意识地收集学生地理学习学业成绩、地理作品以及其他有关地理学习的相关资料,以反映学生在地理学习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也就是说,收集、记录学生个人、教师、家长和同学做出的地理学习评价的有关材料。其目的是判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监控学生的成长过程。

见附录4:地理学习档案目录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已制定好的地理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整体效益作全面鉴定所进行的测评。它主要着眼于对整个地理教育教学阶段(如段末或期末)的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定,与过程性评价相比,它涵盖的范围较广,其测评的重点是具有广泛迁移效果和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或技能,以及思考与应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终结性评价一般是针对模块学习进行评价,包括模块学习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等。

①模块学习评价

模块学习评价包括修习时数、修习过程表现、模块测试三个方面。

    ——修习时数

学生模块修习时数应达到规定学时的5/6;对于学有特长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和学校批准后,在课时方面可适当放宽要求;因无故旷课,荒废学业,修习学时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能获得学分,必须补修或重修。

——修习过程表现

模块修习过程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平时成绩等。学习态度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心态,如是否爱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等。学习状态表现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状况,如预习、听讲、答问、讨论、思考探究、实验操作等。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测验、随机提问的答对率、课堂测试等。模块修习过程表现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呈现,设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经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修习过程,表现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因模块修习过程表现不合格而未获得学分的学生,该模块必须重修。

——模块测试

模块测试是指模块修习结束后,学校统一组织命题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考试。模块测试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呈现,设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模块测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因模块测试成绩不合格而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可申请补考或重修、改修(必修模块除外)。

见附录5:学生地理课程模块学业成绩报告单

②学业水平测试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学完必修模块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组织命题,各市(州)统一组织的国家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之一,学生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达不到要求,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3.学分认定

学分制管理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每个模块2个学分。一般在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由学校来认定,其目的是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求。

1学分认定指标

高中地理课程学分认定指标包括模块修习学时、模块修习过程表现和模块测试成绩。上述三项评价均为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

2学分认定方法

①以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

②地理模块总评成绩不合格或学生本人不满意,必修模块可申请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可申请补考、重修或改修,通过评价合格或学生认为满意后,可认定学分。

3)学分认定结果

学分认定结果分为“同意认定”和“不同意认定”。

4学分认定程序

①任课教师综合学生的模块修习学时、模块修习过程表现和模块测试成绩,提出对学生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并提交年级地理学科组长审核。

②年级地理学科组长审核后将学生学分登记表送教务处复审,教务处将复审意见送学分认定委员会确认。

③学分认定委员会确认后,在学校进行公示。

④对未获得学分的学生,由教务处书面通知学生并告知原因。

⑤学生对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或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周(7日)内提出复议要求。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要求之日起一周(7日)内将复议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生,并做好相应工作。

未获得学分的学生经补足学时、补考、重修或改修合格后,按上述程序认定学分。

⑦学分认定工作结束后,教务处学籍管理员要及时将学分认定结果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档。

    六、课程保障

(一)强化政府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学校是实施者,课堂是主阵地,但政府行为的正当与否是课改取胜的关键。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成立高中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积极调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指导意见。设立高中课改专项经费并按时足额拨付。加强对本地区各学校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督导评估。要对实施过程跟踪调研、检查和监督,及时反馈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加以推广。要认真做好对本地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自我评估,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确保新课程的实施能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加强高中地理学科建设

1.市(州)、县(市、区)教研室要配备专职地理教研员,加强地理学科的教学指导。各级教育部门应成立高中地理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实验的研讨和指导工作。

2.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学校配备足够的地理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要开展有效的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活动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观摩、论坛、课题研究、教学评比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学校应单独建立地理教研组,组织教师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搞好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

1.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前提。要形成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

2.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切实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3.各学校应大力支持地理教师参加省、市(州)、县(市、区)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骨干教师。

4.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坚持参与性、主动性、发展性原则,开展灵活多样的研修活动。校本培训以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保证地理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教师应作为培训的主体,走进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学习与发展互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与地理新课程共同成长。

(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高中地理新课程蕴涵着教学即研究的教学理念。要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学校、聚焦在课堂教学上。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地理教学研究制度,大力倡导地理教师“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在校本教研中,应以教师日常教学研究为重点工作,以备课、听课、评课为主要方式,以主题教研为带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进一步加强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策略选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地理校本课程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附录6:甘肃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五)建设校际共享的地理课程资源保障体系

1.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有文本资源和物质资源。文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学习参考资料等。物质资源包括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天文望远镜、GPS接收机、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

省级示范性高中、城市高中学校,要除了必须配齐配足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有关的文本资源和物质资源外,还要积极建设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空间定位系统接收机、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等),逐步创建地理实习基地。非省级示范性高中、农村高中学校,也要配齐配足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有关的文本资源和物质资源。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

要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地理校本课程。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如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等等。这是地理课程应有的特色,也是优势,更是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教师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并邀请有关人士来校演讲和座谈。要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3.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地理课程资源既可以由学校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教研部门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地理课程资源网络。

 

附录1: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试用)

评 价 项 目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教学目标

5%

1.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具体

 

 

 

 

2.符合学生认知、情意、能力结构等实际

 

 

 

 

3.可操作性强

 

 

 

 

教学设计

   15%

4.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重点、难点的确定、有问题预设及策略)

 

 

 

 

5.课内外资源挖掘充分、整合呈现方式合理

 

 

 

 

6.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法、手段选择恰当

 

 

 

 

教学实施

20%

7.教学氛围的创设和谐、民主、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

 

 

 

 

8.教学环节紧凑清晰、层次分明、衔接自然、时间分配合理、过程调控有效

 

 

 

 

9.方法恰当、注重启发、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探究、重难点突破自然

 

 

 

 

10.教学手段优化、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师生互动

20%

11.师生关系平等融洽、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

 

 

 

 

1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真诚激励、有效辅导

 

 

 

 

13.师生、生生之间双边、多边互动积极有效

 

 

 

 

学生行为

20%

14.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端正、积极主动

 

 

 

 

15.学生善于合作学习、乐于交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并能虚心吸纳他人的正确意见

 

 

 

 

16.学生基本能综合运用一般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善于质疑问难,深度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效果

20%

17.目标达成度高、解决问题灵活

 

 

 

 

18.学生探究、创新精神、方法、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应是情感得到一定熏陶

 

 

 

 

19.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愿望、能力都在原来基础上的到巩固和加强

 

 

 

 

评价陈述

 

 

 

附录2:学生地理课堂表现评价表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者       

评 价 指 标

评价等级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A

B

C

学习态度

1.学习意义认识

 

 

 

2.学习自主意识

 

 

 

3.团队合作精神

 

 

 

方法策略

4.学习方法选择、策略优化

 

 

 

5.注重探究、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6.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习习惯

7.学习习惯良好

 

 

 

8.积极主动发言

 

 

 

9.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成果

10.学习能力培养

 

 

 

11.学习习惯养成

 

 

 

12.学习任务完成

 

 

 

评价语

 

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A=好,B=中,C=有待改进。

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

 

附录3学生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表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者       

评 价 指 标

评价等级

A

B

C

准备阶段

1.参与活动热情程度

 

 

 

2.制订方案的可行性

 

 

 

3.团队合作意识

 

 

 

实施阶段

4.提出与发现问题的频次

 

 

 

5.收集过程材料详实程度

 

 

 

6.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

 

 

 

7.研究成果新颖独到

 

 

 

反馈阶段

8.反思学习过程与探究方法

 

 

 

9.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评价语

 

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A=好,B=中,C=有待改进。

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

 

附录4:地理学习档案目录

序号

档 案 内 容

小 结

1

入学地理考试成绩纪录

 

2

地理学习行为纪录(学习态度、习惯、爱好、方法等)

 

3

地理作业样本

 

4

自我鉴定、家长观察记录、教师评语等

 

5

测验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同学互评成绩等

 

6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成绩、地理作品等

 

7

地理竞赛奖励证书与表彰证书,社区实践活动等

 

8

其他地理学业成绩标志性成果

 

备注

 

 

 

 

附录5:学生地理课程模块学业成绩报告单

         

教师评价

自我评语: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教师寄语: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家长寄语:

 

 

 

 

 

 

家长签名:

            年  月  日

优秀

良好

一般

待提高

课堂

学习

发言的主动性

 

 

 

 

信息综合运用学习

 

 

 

 

质疑学习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个性化学习

 

 

 

 

……

 

 

 

 

作业

练习

按时完成

 

 

 

 

独立完成

 

 

 

 

正确率

 

 

 

 

……

 

 

 

 

地理

活动

兴趣、好奇心

 

 

 

 

投入程度

 

 

 

 

合作态度

 

 

 

 

意志力

 

 

 

 

探索精神

 

 

 

 

……

 

 

 

 

模块考试

单元检测

测验

成绩

 

 

模块达标

获得

学分

 

……

项目

成果

综合性

(等级制)

完整性

应用性

创新性

……

 

附录6:甘肃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条目在教材中的表达方式研究

3)高中地理新老版本差异研究

4)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衔接研究

5)教材编写不足及修改完善研究

2.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1)新旧教材地理知识教学要求的变化研究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化研究

3)基于模块的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4)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研究

5)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6)地理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7)地理新课程不同课型教学设计研究

8)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9)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10)优化组合教学媒体,促进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的研究

11)地理课中开展任务型课外活动研究

12)新课程背景下的“我与地理”活动研究

3.新课程地理教学评价研究

1)高中地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价研究

2)地理学习中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3)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成果评价研究

4)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互评的有效性研究

5)模块学分认定方案研究

4.教师专业发展及教研组建设研究

1)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

2)校本地理教研的内容和方式研究

3)地理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研究

 

编辑:张学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永登二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永登县第二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