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物理 > 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010年08月26日 08:57:29 来源:永登二中 访问量:966
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010-05-14 阅读: 505 出处: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精神,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积极稳妥并富有创造性地推动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在甘肃省的全面实施。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教学以《标准》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行)》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联系实际,关注生活、技术、社会间的联系,全面落实物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稳步推进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教学改革,提高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物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三、课程设置

高中物理新课程共包含12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如下图所示:

 

 

 

 

 

 

 

 

 

 

 

 

 

 

 

 

 

 

 

 

 

 12个模块下共有35个二级主题,如下表所示:

系列

模 块

     

必修1

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必修2

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选修1-1

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选修1-2

热现象与规律;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

选修2-1

电工与电路;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选修2-2

力与机械;热与热机

选修2-3

光与光学仪器;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3-1

电场;电路;磁场

选修3-2

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

选修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

选修3-5

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选修系列Ⅰ——选修1-1、选修1-2: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Ⅱ——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Ⅲ——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根据《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省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设置方案,具体为:

(一)必修课程设置

由于必修需要达到6学分,因而全体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学习后,必须从选修11和选修31中选择修习1个模块,完成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建议如下: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修习选修11模块;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修习31模块。

(二)选修课程设置

学生完成必须修习的6学分的学习后,建议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倾向以及学校的条件,从下列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选修。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选学的方向。

选修方案

 

人文方向

选择修习选修1-2模块或选修2-1模块

理工方向

限选模块

任选模块

选修2-2、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选修1-1、选修1-2、选修2-1、选修2-3

 

 

 

 

 

 

 

 

 

 

 

对于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3-2是必选模块,在限定选修的其余四个模块选修2-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中,至少还应该选择修习二个模块,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选修2-2和选修3-3。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对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建议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将物理实验专题及物理专题研修作为校本选修课程开设。

(三)课程设置建议

共同必修模块按学期按模块开课。共同必修模块开设时间长,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在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和调整,使新课程理念能充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和所需数学知识的完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选修模块按学段按模块开课, 一学期分成两学段,每学段开1个模块,一学期开2个模块。物理选修模块的知识内容适合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且需要相对集中的时间开设课程,学段的排课方式更有利于安排2节连堂的课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有利。关于模块、课时的具体建议如下表所示

 

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方案(理工类科倾向)

 

高一上

高一下

高二上

高二下

高三上

高三下

性质

必 选

  

 

内容

必修1

必修2

 

选修31

 

选修3-23-33-43-5,2-2中五选四,但3-32-2不可同时选修。

周课时

2

2

2

4

4

学分

2

2

2

8

 

               

 

甘肃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方案(文科倾向)

 

高一上

高一下

高二上

高二下

性质

  

 

内容

必修1

必修2

选修1 -1

选修1221

(也可不选修此模块)

周课时

2

2

2

2

学分

2

2

2

2

 

四、课程实施

()总体教学实施指导

    1.突出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

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在教育中的反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实现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要力求三维目标的融合。三维目标是有层次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虽然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具有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并不是均等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过程、情感目标融于知识的教学之中,激发想象,启迪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2.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物理新课程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行为不断优化、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教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力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倡导科学探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也应该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开发者。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需要教师较多的指导和帮助,而高中阶段则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组织有效的合作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在生活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但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要防止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方式的形式化、表面化、极端化倾向。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灵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体的特殊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思潮之一。教学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教学中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能使学生将对现象的理解从常识认识提升到科学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倡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家庭、学校、社会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凸显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增强了用物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5.突出学科特点,发挥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方法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让信息技术进入到物理实验中,提升实验的水平。同时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要切切实实落实《标准》中提出的每一项实验,真正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避免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延续。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开放的实验室,进一步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技能,运用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误差,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重视物理学经典实验的教育功能。教师要利用物理学史中重要的典型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以及其他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科学家的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物理学科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理想化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科学假说的方法等。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科学探究,才能使学生领悟和掌握科学方法。在掌握物理知识和领悟科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新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加强,学习方法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师要主动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适合于自身的科学方法学习。

7.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减轻学生负担、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逐步达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使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步到位,逐步实现。教师在高一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教学的难度,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不要过早地将高考的要求下放到高一,提倡低起点、缓坡度的教学方式,防止学生出现严重分化。不同的学校和学生,学习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防止教学要求上的“一刀切”。

(二)模块教学实施指导

物理1

《物理1》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模块,属共同必修模块。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部分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理1》更具有基础性,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适当降低台阶,逐步引导学生从初中已学过的内容过渡到高中要学习的内容。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在新课程内容体系中,本模块涉及的内容有两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该部分内容包括直线运动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

在研究方法上,这部分内容涉及许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比如质点模型的建立,参考系的选取、矢量的概念、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伽利略研究运动的思想和方法等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行为习惯上,通过对《物理1》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实验操作规范、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知道如何对知识内容归纳总结整理,以及在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怎样分析、画图、列式等。逐步经历对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建议

1)本模块的教学要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降低台阶,引导学生从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过渡到高中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2)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本模块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对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要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从生动、丰富的背景中,通过思维的升华,形成对概念、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模块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中要强调科学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4)教学中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渗透人文精神。

物理2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在新课程内容体系中,本模块涉及的内容有三个二级主题:“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该部分内容包括“曲线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

在研究方法上,学生在《物理1》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物体机械运动的一些知识,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熏陶,物理素养得到了提高。本模块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习曲线运动一般规律和研究方法。对物体机械运动的形式,从直线变速运动扩展到更为普遍的曲线运动形式,学习探究从一维空间扩展到二维空间,体会到由于研究对象的变化,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的思维方法;另外,要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认识和分析运动,认识能量和能量变化是自然界中一切运动形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重点不是其中的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的方法,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素养。

2.教学建议

1)按照课程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教学,把相关内容的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过程与方法要以知识为载体和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杜绝形式主义,追求教学效益。如:“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离心现象”、“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等这些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在“生活和生产”以及“自然”中的实际体现和应用。又比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相关的航天内容,了解人类探索自然的艰辛历程,进一步体会研究方法对认识世界的作用,认识科学发展对人类的巨大意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

2)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探究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要注意不要用生硬的标题将学生圈到某个环节中,而是就情就景,及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例如,针对课标中要求的“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进行。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从经验到猜想、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直至对实验进行评估的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以先期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然后通过理论的探究和分析,得出动能及动能定理的准确概念和规律。避免通过实验――结论的简单做法,突出探究的过程和气氛,遵循探索的认识规律。

3)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关注物理学发展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公路上为什么要限制车速?汽车的ABS系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量子理论的应用等,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和相关技术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合理地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性。

选修11

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在新课程内容体系中,本模块涉及的内容有三个二级主题:“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在学习内容上,本模块适合选人文学科的学生选修。相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减少了电磁学部分的学习内容,降低了电磁理论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重视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突出了物理的人文特色;本模块增加了社会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例如:本模块增加了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两个二级主题,包含9个三级主题,注重了物理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另外,虽然知识内容虽然减少了,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变广了。

在方法上,相对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关注。例如,在“电磁现象与规律”内容标准的6个三级主题中,有一处涉及学生自主探究(第5个三级主题),两处涉及探究实验(第24个三级主题),充分体现了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2.教学建议

1)选学人文科学的学生,刚从牛顿力学体系的严密推理和复杂计算中走出来,在对本模块第一课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选修11模块的整体结构、内容要求、学习方式等给予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学内容及其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同时更多地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社会的影响,更深入地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本模块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突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三级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条件,能使学生愉悦地、积极地对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3)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相关的学习、探究过程。例如,教学中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通过网络检索需要的信息,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得出结论。再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主题的讨论会、讲座、写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4)考虑到地区、学校在课程资源上存在的差异,建议我省教师尽可能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资源。例如,在学习“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时,除课堂之外,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到家里去体验,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交流、讲座等实践活动。另外,选修11涉及了大量人文类知识,比如要求学生从科学技术应用的角度感受对人类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时,教师应该利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搜集相关的实物、模型、视频、图片、史料等资料并加工整理后呈现给学生。

选修12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在新课程内容体系中,本模块涉及的内容有三个二级主题:“热现象与规律”、“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

在学习内容上,本模块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能量的使用为主线,侧重其与日常生活、社会的相关联和相互作用。学生在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由此引发的人类思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思索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在学习方法上,本模块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和认识。例如,在《课程标准》中,本模块大量使用了“观察”、“列举”、“收集资料”、“调查”、“认识”、“讨论”、“思考”等行为动词描述,对知识本身的要求不高,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认识。

本模块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列举实验证据、调查和参观访问、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和途径获取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

2.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关注物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本模块侧重从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的角度来展示物理学,而不是从概念、规律的记忆及题目运算来理解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程度即可,不必过多地追求其“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体验科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挖掘历史的过程来实施课程。

   2)在物理教学要体现出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物理思维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学会全面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模块强调物理教学的形象思维的运用来为抽象思维的培养做基础。所以要尽可能采用展示的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演示、模型、实验、录像、投影、计算机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逼真,使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形象的物理世界,而不是抽象的物理知识,如利用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核的结构、裂变和聚变等,要通过动态画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图景化,将在教学中不便展示的现象和规律具体化,从而达到使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互促进的作用。

3)注重创设物理情境,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渗透。“知识可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学习,观念只能在一定的年龄建立”。从这个视角上看,学生从本模块获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知识更为重要。本模块强调的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在“分子及其热运动”的讲授中,应注意分子动理论的建立过程中,蕴藏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如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布朗运动现象的发现和解释体现出的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家(如阿伏伽德罗)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又如,通过史实,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通过了解自然界能量退降的事实,感受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了解热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初步具有从熵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选修21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选修2系列课程模块的要求是:“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物理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2-1模块是选修2系列中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电路与电工”、“电磁波与信息技术”两个二级主题。

本模块在知识方面包括电路、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电磁波和微电子技术等和“电与磁”相关的内容。在方法上,注重在学习物理学必要的核心知识基础上,了解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理解掌握一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基本技术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体会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切身感受科学技术的可见性、可触性和可用性。

对物理学的技术应用与实践具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本模块。

2.教学建议

(1)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把握好教学的难度

本模块涉及的电磁学知识范围较广,如电路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场中的电场强度和电容器、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电磁感应中的电磁感应规律和交流电等,但在学习这些技术应用的必备物理知识时,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在难度把握上,要以应用为目的,避免离开技术只讲物理内容和离开物理内容陷于技术细节的两种倾向。

(2)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课程内容中“多用电表的使用”以及“活动建议”多处提到的学生自制环节(如自制水果电池、小型电磁继电器、收音机、小型变压器、无线话筒)、观察实验环节(如观察磁电式电表、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等)以及调查研究环节(如各种电池充电器的技术指标、废旧电池的处理情况、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等),均须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广泛搜集资料、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注意开发新型教学资源等,在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探究、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给予及时、适度的指导,力争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选修22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2-2模块是选修2系列中的第二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力与机械”、“热与热机”两个二级主题。

本模块在知识方面包括平动和转动、共点力平衡和刚体的平衡、机械及其工作原理、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电冰箱和空调机的结构和制冷原理等内容。在方法上注意学以致用,“以物带理”、“以理说物”,关注力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动装置和力学机械间的联系、热学知识与提高热机效率间的联系等。另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以通过对热机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进步的意义”,通过关注热机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以提高社会责任感等。

对物理学的技术应用与实践具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本模块。

2.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物理课堂教学

一定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识水平,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打好相关物理知识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2)强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工厂、农村、社区,从广阔的生活、生产领域获取物理知识,并主动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

尽量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介绍相关物理学史、进行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组织外出参观、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的竞赛评比等,力求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学与技术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造能力。

选修23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2-3模块是选修2系列中的第三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光与光学仪器”、“原子结构与核技术”两个二级主题。

本模块在知识方面包括光的折射及其应用、光的波动性及其应用、激光与新型光源、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放射性同位素、核裂变与核聚变等内容。在方法上注意学以致用,关注光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学仪器间的联系,核的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的应用等。另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以通过对光学仪器的广泛使用、放射线的利用、放射性的危害以及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的学习,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对物理学的技术应用与实践具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本模块。

2.教学建议

1)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除做好演示实验以及学生探究实验外,还应通过网络、视频等手段介绍光学、原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另外,还要通过对相关物理学史的介绍,理清这部分内容的历史发展脉络。

        2)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探究机会,还要为学生在课外发掘物理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可考虑通过指导学生调查眼镜店、光学实验室、医院、建筑工地等场所,切身体验光学和原子物理、核物理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选修31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选修3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1模块是选修3系列中涉及电磁学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电场”、“电路”、“磁场”三个二级主题,在知识上包括电场的概念及其描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容器、直流电路、磁场的概念及其描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在方法上,学生通过对电磁学基本规律的学习,比较全面地认识到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于“场”的认识,学生通过电场和磁场的学习不仅要知道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性质,了解电场和磁场规律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要加深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第二是关于电路的学习。电路是电能传递的途径,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探究电能从电源经导线传递到用电器的路径,也就是闭合电路的规律,同时,要认识电路元器件和电路参数的物理意义等,了解电路的研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2.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在物理3系列中对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在教学中尽力突出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对“电势能电势 电势差”的认识,新课程要求先按电场力→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势差两条线索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再整理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电场中各个概念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图,明显有别于以前课程中由电场力的功直接定义电势差,由电势差引出电势,再由电场力的功引出电势能,而学生对电势与电势能之间的关系始终认识模糊的情形。类似的还有“电动势”概念的建立等。

2)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

如课程内容中“多用电表的使用”以及“活动建议”多处提到的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制作的环节,都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过程;而探究过程则不仅限于实验探究,也包含了理论探究,无论是哪种探究,都要求教师给予适时的、适度的引导,使学生在针对不同具体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逐步体会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选修3系列与旧课程相比,内容上有所增加,如本模块中的集成电路和简单逻辑电路等;在将物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上有较高的要求,如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静电防止的措施、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中的作用,“利用光敏二极管和微型话筒制作光控-声控开关”、“利用电磁继电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电路”等;另外还突出了物理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如科学探究的方法、类比推理的方法、等效替代的方法、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等)和物理学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如“我国古代在电现象、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这样艰巨而复杂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广泛搜集资料、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充分开发新型教学资源等。

选修32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2模块是选修3系列中涉及电磁学的第二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三个二级主题,在知识上包括电磁感应的规律、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应用、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等;在方法上,强调电磁感应规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强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活动来体验探究过程、领悟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电磁感应的现象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展示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电磁感应规律则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第二是电磁感应规律的一个直接应用——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最常用到的交变电流;第三是传感器,传感器是现代生活和生产中各种测量、控制、信息传递所不可缺少的元器件。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2.教学建议

(1)实验和理论并重

电磁感应的现象和规律部分的教学是通过物理学史资料(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的引入、课堂探究性实验研究(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等)以及理论意义的讨论(如反电动势的概念、能量守恒的观点等)来逐步深入的;交流电部分的教学在理论上强调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手段(函数表达式和图像),而在“电容器、电感器对交流电的影响”、“变压器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上则尽可能通过实验引入和加深理解;相对而言,传感器部分的教学在理论上要求较低,只需了解将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技术意义,这部分内容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验研究。

(2)注意物理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物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以及电与磁的内在联系;通过“远距离输电”中技术原理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考虑、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的发展和对比、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等,认识和体会物理学知识在应用于实际时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渗透STS思想。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这一模块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资料占有量一定要大。应多收集一些教学实物和模型(如日光灯、电磁灶、变压器、传感器等),合理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视频、科教影片片断、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都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增加的一些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期刊、网络查找资料,利用日常生活器具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一些调查研究,如“对生活中的某一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意义、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分析”等。

选修33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3模块是选修3系列中涉及热学的唯一一个模块,本模块划分为“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四个二级主题,在知识上包括分子动理论、统计的规律性、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气体的性质和状态变化规律、热力学定律、能源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在方法上,突出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如用能量的观点分析热运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热现象的规律,应用统计思想和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规律解释现象、处理问题等。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热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包括微观方法——分子动理论和宏观方法——统计规律、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第二是气体的性质和状态变化规律;第三是固体、液体的性质和物态变化规律。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2.教学建议

1)突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模块首次涉及统计思想,可通过“掷硬币实验”、“跟踪记录天气预报”等实践活动以及提供某类统计表格、统计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解释等方式来体会这种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气体实验定律和状态方程的学习,可以以实验探究为主;对于物质的三种物态的研究,则尽可能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从“能”的角度来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从“熵”的角度去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对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调查,“进一步认识能源开发、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注意本模块新增内容的处理

在本模块中,除恢复了一些早期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如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物态变化、气体状态变化的实验定律等),还第一次把“熵”的概念引入高中物理课程,教师一定要尽快熟悉这些新增内容,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利用期刊、网络等资源,力求使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3)注重物理学史的教学

本模块涉及到热学发展过程中的大量历史资料,如:焦耳实验、永动机的研究、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的来源、热机的发展和演变,等。教师要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获取热学知识的曲折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思考自主获得相关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选修34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4模块是选修3系列中涉及力学、电磁学、光学的模块,本模块划分为“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四个二级主题,在知识上,包括力学部分的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电磁学部分的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物理光学、相对论知识等;在方法上,课程内容的编排突出物理学学科结构的发展历史——由机械波的研究获得波动的一般规律,由电磁波的预言和证实及其产生和规律了解到波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再由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光本性研究的成果得到电、磁、光内在统一的结论,最后“电磁场和光现象的深入研究使物理学的探索进入了高速运动的领域,发现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规律,诞生了相对论”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有关振动与波这两类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是对电磁波中的一个特例——光的研究(包括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第三是相对论的初步知识。

本模块是继续学习物理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2.教学建议

(1)把握本模块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模块内容横跨力学、电磁学、光学,要求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线索有一个整体把握,在教学中既照顾到各部分知识本身,又能突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对本模块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2)突出物理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电磁振荡和电磁波部分主要突出以图像反映物理学变化规律的方法和类比研究方法;几何光学部分突出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的几何作图法;物理光学部分应凸显人类对光的本性认识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用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理论联系实际

指导学生广泛了解机械波、电磁波的应用,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了解相对论的发现对现代物理的重大影响。

选修35

1.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及特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5模块是选修3系列中涉及力学、原子物理、核物理的模块,本模块划分为“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四个二级主题,在知识上,包括力学部分的碰撞和动量守恒、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反应、核能、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等;在本模块的学习中,还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感受科学的和谐美。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力学中的碰撞和动量守恒、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和波粒二象性。

本模块中的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所必需的知识;而本模块中的原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初步知识,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继续学习物理学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基础

2.教学建议

(1)注重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2)在原子、原子核物理教学中,突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进程

(3)引导学生体验物理学家进行科学猜想、科学求证的严谨态度

4)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普讲座、观看科教影片、阅读科普读物,使学生了解微观粒子和宇宙的相关知识

五、课程评价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相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原则

1.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

 

 

传统评价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比较如下表:

 

传统评价

新课程评价

功 能

强调甄别和选拔

强调学生的发展

重 点

结果

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内 容

知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方 法

纸质测验

纸质测验、实验、活动、论文、制作、图片

主 体

教师

教师、学生、家长等

特 点

定量,标准化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标准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传统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以知识为主,评价的功能主要是选拔和甄别,缺失评价的激励、导向与发展功能,导致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较低。而新课程教学评价则强调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1)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评价学生在完成模块学习之后目标达成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评价。要将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作业、提问、观察、谈话等多种方式,即时、动态地了解学生,或使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作品与资料,考查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轨迹,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采用计分的方式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定量的评价,又要采用等级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模糊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目的,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

3)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评价认为,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人开展的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互评是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物理模块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评价就是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采用课堂记录、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

通过学生自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通过学生互评,促进学生的相互关心和相互促进;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对不同评价主体和评价结果的比较,调整对评价对象的认识。

4)笔纸测试评价与操作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物理学基础理论学习水平的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为主,实验技能的学习以操作考核评价为主。

(二)新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新课程教学评价可分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两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综合运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物理教师与学校要积极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由于高中物理新课程以相对独立的各个模块作为学习基本单元并认定相应学分,因此,学生的学习评价必须围绕着模块来进行。课程模块的物理学业成绩评价,由学校自行组织,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模块终结性测验两个方面构成。

1) 过程性评价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模块结构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参加模块的学习过程(含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进行评价。

①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根据《标准》中相关要求,学生参加物理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由授课教师的课堂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定、其他相关人员评价以及反映终结性评价的单元测验(单元测验不是终结性评价)这几个部分组成。

授课教师的课堂记录。教师应根据《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及在授课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在参加物理模块学习后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中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对物理学科的喜爱程度以及本模块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等方面做出回答,构成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组评定。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物理模块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等方面做出评价,构成小组评定。

其他相关人员评价。学生在进行物理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价,如家长、实验室老师、图书馆老师、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学科小论文或小制作的指导老师等。

单元(章)测验成绩。物理课程每一模块都由几个单元(章)组成,学习完每一章后,一般应进行单元(章)测验,这种测验相对于模块学习来说是形成性评价。

②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根据《标准》要求,现给出如下评价一级指标供参考,更细评价指标,由学校和授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细化。

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

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

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态度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基本技能的获取情况

个性素养的生成情况

③过程性评价的标准

优秀: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很好地达到了《标准》中该模块的要求,有80%以上的其他相关人员评价好。

良好: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较好地达到了《标准》中该模块的要求,有70%以上的其他相关人员评价较好。

一般: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基本达到了《标准》中该模块的要求,有60%以上的其他相关人员评价较好。

有待改进: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未能达到《标准》中该模块的要求,有60%以上的其他相关人员评价有待改进。

2) 模块终结性测验

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测验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

①测验方式

模块终结性测验应突出学科特点和实验特征。对于实验较多的模块,终结性测验应分两部分进行:试卷纸笔测验和实验操作各占一定比例。

②评分办法和结果的使用

模块终结性测验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测验,学校应组织统一命题、统一测验、统一评分、统一评卷。模块终结性测验成绩总分达到满分值的60%为合格,考核合格是学生得到学分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如果是必修模块,学生可以自愿申请补考,也可以自愿申请重修该模块;如果是选修模块,可参照必修模块方法进行,也可以申请以其他模块学习的学分转换替代。

2. 教师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环节较多,但其重点应为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建议对其作为评价的重点。

1)教学设计评价

 按照《标准》要求,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的三维课程目标来进行,包含的要素有:

 ①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否全面,是否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目标的设置是否科学,有无具体措施和预计的可行性,如何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②教学内容。 知识布局,问题设置,教学流程安排,时间安排,演示或学生实验设置,习题的配置与巩固训练的安排等。     

 ③教学模式与方法。 模式与方法的具体结构或具体内容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的作用和效果等。

 ④教学技术手段。实验手段,挂图、板书、幻灯等传统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网络与学科整合的技术手段等。

 ⑤教学效果。 预计达到怎样的效果,是否针对学生分层预测,用什么方法检测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实施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包含的要素有:

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容量度情况,难易度情况,科学性和系统性情况,渗透情感教育情况,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情况等。

②教学方法:所选择和运用的方法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灵活、恰当地及时反馈矫正等。

③教学手段:所选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教具在科学性、形象化、可见度等方面的情况,即运用是否恰当、合理、有效。

④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节奏快慢,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情况,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情况。

⑤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态及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创造性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⑥学生行为: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兴趣激发情况,独立思考、探究学习情况,有效交流、合作学习情况。

⑦教学效果:预设的三维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达成程度,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情况,概念形成过程与规律建立过程的体现情况,科学方法的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情况,使不同水平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发展情况。

3.学分认定

高中物理课程是以模块作为学习基本单元,这是新的课程结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学业考试将围绕着一个模块来进行。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学习的时间为36学时。学生要达到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的学习之后,再从选修11、选修31系列中必须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物理课程学习。接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能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再从选修123系列中选学若干个物理选修课程模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定模块学分。

①修满规定的学时(10%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原则上必须全程参加。通过对学生听课记录的检查情况,按模块学习时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课时的5/6以上记满分,未达到的,该项赋分为零。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直接参加模块考试。

②学习过程性表现(20%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分为20分、15分、10分、5分四档。

③单元(章)考核(10%其形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分数的确定,可以是所有单元阶段测试的平均,也可以是按分数和名次各占不同比例,最后相加而得。

④模块终结性测验成绩(60%学生测验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的学分,占60%,未达到模块终结性测验总分的60%,该模块评价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模块综合评价的总分由以上四项得分累加,最终评价分为4级。总分80分(含80分)以上的为A级,70—79分为B级,60—6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总评C级以上者为合格,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总评为D级的,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六、课程保障

(一)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自然界、生活、生产中存在大量的物理课程资源。学校和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物理课程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可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在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和利用教科书、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等课程资源

1)教科书是物理课程的非常重要文字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文字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改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

2)各种科技图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外科技图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拓宽知识面。学校的图书馆要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获取信息创造条件。

3)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也是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的各种科技信息,了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挑战,使学生将来有应付这种挑战的勇气和本领。

4)电视、广播、网络中也有各种丰富课程资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支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网上沟通。教师要及时捕捉、及时更新物理课程资源,拓展视野;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获取课程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各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资料也可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悖,学校和教师应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对各种教学资料进行筛选。

2.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1)开放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各校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

2)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效益

科学探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单人单桌,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因此,要充实仪器设备,按照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并组织实验活动。例如,各活动小组的探究课题不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课题做不同的实验;又如,可将实验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3)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标准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4)促进现代技术进入物理实验室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和器材的不断更新,教师要重视将现代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如将传感技术引入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要加快物理实验手段的更新和开发,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

3.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开发社会性的教育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还要不断对众多的社会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指导。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优先性原则。对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综合的了解,能为加强以上几方面教育提供社会的社会资源,要优先用于课程。

2)适应性原则。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背景,促进社会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开发。

3)教育性原则。发挥社会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着重选取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有用的素材和条件。

4)转化性原则。重视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一方面学校在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也应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交流与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校内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提供了操作平台,因此要充分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5.安全性原则。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要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如生产危险品、放射性和污染严重的工厂就要做好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参观和实践。

4.开发学生身边的物理资源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中提供的物理现象作为物理教学资源,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5.发挥师生、校园文化的课程资源作用

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在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师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往往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信息,判断各种信息的价值,有效利用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天文台、日晷、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物理的空间。

6.树立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

要树立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观念。教材中的观点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学习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考教材和其他的相关资源,以及其他学生的问题思路,自主地处理各种信息资源,自主地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遇到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将遇到如何处理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的关系的挑战。学生在处理这一系列矛盾的过程中,他们的双基方法情感态度都将得到升华。对教师而言,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不仅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堂之外,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观点,教师要宽容,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7.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生成性资源是对教学过程可变性的概括,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感变化,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等;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着眼于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成长,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上,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拥有宽阔的课程视野,要对可能的生成层面作出精心的预设,敏锐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地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二)完善机制,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

1.强化政府对新课程实施的支持与保障

为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和出台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督导评估、学校装备等配套政策,从政策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要重视物理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能够真正承担起新课程物理教学要求的实验室管理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增加教育装备建设的专项经费,用于配备新课程物理教学要求的实验仪器。

2.建立新课程教学指导管理制度

建立由省、市(州)、县(区)教育行政、教科研有关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指导、评估、督查组织网络,定期对新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引导,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新课程物理教学的意识以及执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能力。

3.建立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并通过说课的形式交流教学设计,积极参与或开展校内或校际间的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促进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转变教学观念,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广大教研员和物理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课题,将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实践、资源建设等方面。探索服务物理新课程目标、适应物理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健全我省三级物理教研网络,加强区域教研工作,开发共享课程资源的工作机制,探索在不同条件下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有效途径,积累经验、推出样本校、提供, 示范。提高各级教研部门和高中学校物理教研组指导、管理和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能力。实现全省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4.成立专家指导组,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发挥我省各市(州)、县(区)物理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成立物理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各种能有效体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做法;研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培训分省、市、校本三级培训,省级培训重点是物理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成员,经培训合格的将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作为各地、各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力量,并承担高中学校的教师培训任务。市级培训注意面广、深入。各校要建立和健全校本培训机制,校本培训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环节,校本培训的重点是应用如教学经验交流、教学专题研究、教学论坛、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等方式,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要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

各级培训中要多采用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新课程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5.建立新课程的评估激励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市课改指导小组要配合教育局和教研室做好课程改革的评估工作,协助检查、督促该市课改进展的情况,建议小组成员分工联系一定地区的课改工作片,同时也要不断听取各区、县课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收集课改信息,协助领导宏观调控各市的课程改革。各普通高中学校的领导要有专人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负责同市、区、县指导小组或教研小组联系。

通过教学评估,对在新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探索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编辑:张学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永登二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永登县第二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